據甘肅日報消息(記者 王朝霞) 記者從省植保植檢站獲悉,我省力爭今年完成700萬畝防治小麥條銹病的藥劑拌種面積來全面防治我省小麥條銹病。據統計,截至9月25日,全省已完成秋播防治小麥條銹病藥劑拌種380多萬畝。
我省隴南、天水是我國小麥條銹病最主要的常發易變區,也是我國小麥條銹菌新的生理小種的策源地,即“病窩子”,不僅影響全省糧食生產安全,最為主要的是嚴重影響我國黃淮麥區糧食生產。我省通過小麥秋播藥劑拌種,可推遲條銹病秋苗發病10天以上,推遲早春發病7天以上,減少秋苗發病面積1/3以上,嚴重發生面積控制在3%以下,發病程度控制在中度以下。
根據條銹病越夏調查,今年自生麥苗發病面積30萬畝,較2009年減少20萬畝,以零星發病為主,越夏區小麥條銹病發生較輕,越夏菌源量較往年偏少,預計全省秋苗小麥條銹病將中度至中度偏輕以下發生,局部地方中度偏重發生。我省今年冬小麥計劃種植890萬多畝,省農牧廳提出全省完成700萬畝防治條銹病的拌種面積,并于8月2日下達了價值270萬元的120噸拌種農藥和7180臺拌種器,支持各地拌種。
我省小麥呈垂直分布,從海拔650米至2600米均有小麥種植,導致秋播時間較長,從9月上旬開始至10月底結束,加之9月中旬持續陰雨天氣,不少地方播種推遲7至10天。各縣區農技中心將農藥下發到重點鄉鎮、直接發放到村社和農戶、或由縣技術干部包鄉包村示范拌種,積極推廣包衣種子。省植保站在32個縣區建立了拌種示范區,在菌源區以村為單位開展專業化拌種,努力做到安全拌種和無白籽下種。目前,隴南市拌種10萬畝、天水市40萬畝、慶陽市120萬畝、平涼市100萬畝、定西市50萬畝、臨夏州30萬畝,天水、隴南冬小麥種植區正在陸續播種,藥劑拌種有序開展。